大崑麓--一個消失的地理名詞
大崑麓--一個消失的地理名詞
從小在屏東枋寮鄉大庄村成長,大庄大庄﹒﹒﹒到底有多大?
從小在屏東枋寮鄉大庄村成長,大庄大庄﹒﹒﹒到底有多大?
很大的村庄嗎 ?
很大的村庄嗎 ?
其實不然,現在它只是一個海岸線約2.5公里。全村總面積只有181公頃,戶口數234戶,人口數699人(2019年6月統計數)的濱海小村庄。
其實不然,現在它只是一個海岸線約2.5公里。全村總面積只有181公頃,戶口數234戶,人口數699人(2019年6月統計數)的濱海小村庄。
然而,因緣際會在參訪台南市友愛街的盧嘉興紀念館時看到館中收藏的一幅清乾隆時期的枋寮海戰圖,遂興起進一步探討家鄉史地人文的念頭。在台灣歷史博物館行政典藏大樓的館藏資料,翻閱古文與研究書冊及早期輿圖,從鳳毛麟角中找到一點一滴的古早家鄉相關資訊,再用這些蛛絲馬跡,建構出比較系統化的資料,嘗試用"我筆寫我庄"的理念與精神,開啟追尋一個被遺忘的地理名稱的使命感,並發起維基百科對屏東縣大庄的編輯,藉此拋磚引玉讓重構家鄉人文史地形成一股運動潮流!
然而,因緣際會在參訪台南市友愛街的盧嘉興紀念館時看到館中收藏的一幅清乾隆時期的枋寮海戰圖,遂興起進一步探討家鄉史地人文的念頭。在台灣歷史博物館行政典藏大樓的館藏資料,翻閱古文與研究書冊及早期輿圖,從鳳毛麟角中找到一點一滴的古早家鄉相關資訊,再用這些蛛絲馬跡,建構出比較系統化的資料,嘗試用"我筆寫我庄"的理念與精神,開啟追尋一個被遺忘的地理名稱的使命感,並發起維基百科對屏東縣大庄的編輯,藉此拋磚引玉讓重構家鄉人文史地形成一股運動潮流!
原來,清朝初期時稱"大崑麓"是當時台灣最南端的官府下淡水巡檢司設置地點,該處巡檢司官署始設於雍正9年(1731)到乾隆29年(1764),歷時33年,當時可泊船百艘以上,地位與彰化鹿港(鹿仔港巡檢司)同等級。亦是自台南府城陸路南下的官道"南路"最南端的終點站,可想見當時的重要地位。於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台灣輿圖內出現過的舊名稱有"大崑洛","大崑鹿社","大崑麓"等等。
原來,清朝初期時稱"大崑麓"是當時台灣最南端的官府下淡水巡檢司設置地點,該處巡檢司官署始設於雍正9年(1731)到乾隆29年(1764),歷時33年,當時可泊船百艘以上,地位與彰化鹿港(鹿仔港巡檢司)同等級。亦是自台南府城陸路南下的官道"南路"最南端的終點站,可想見當時的重要地位。於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台灣輿圖內出現過的舊名稱有"大崑洛","大崑鹿社","大崑麓"等等。
只可惜~
只可惜~
幾經潮起潮落滄海桑田的變遷,到19世紀大清帝國末年,已經沒落隱身為寂寂無名的濱海小村莊。
幾經潮起潮落滄海桑田的變遷,到19世紀大清帝國末年,已經沒落隱身為寂寂無名的濱海小村莊。
另一起值得一提的跨海尋根事件, 於300年前朱一貴事件(康熙60年西元1721年)時曾有黃姓鄉賢涉案,該家族成員株連人員被迫遭流放到遙遠的中國黑龍江寧古塔,可想當時家族徒步流放至黑龍江是件極不容易之事,估計走路、跨海要八至十個月。黃姓後代子孫依循先祖留下之泛黃家族譜曆和序言,記載著故鄉為「大昆麓罟寮」及當年序言提及流放兩千里安置,先祖是300多年前從台灣流放邊疆的屏東枋寮人,遂一路探尋追至枋寮大庄,雖已物換星移但後代能嗅到先祖曾生活的土地味道,足以告慰祖先!
另一起值得一提的跨海尋根事件, 於300年前朱一貴事件(康熙60年西元1721年)時曾有黃姓鄉賢涉案,該家族成員株連人員被迫遭流放到遙遠的中國黑龍江寧古塔,可想當時家族徒步流放至黑龍江是件極不容易之事,估計走路、跨海要八至十個月。黃姓後代子孫依循先祖留下之泛黃家族譜曆和序言,記載著故鄉為「大昆麓罟寮」及當年序言提及流放兩千里安置,先祖是300多年前從台灣流放邊疆的屏東枋寮人,遂一路探尋追至枋寮大庄,雖已物換星移但後代能嗅到先祖曾生活的土地味道,足以告慰祖先!
以上,拋磚引玉希望每個鄉鎮、村莊、部落及家族都可以用自己的視角建立自己的史觀,藉此推廣我筆寫我庄運動。讓土地的芬芳與人的情感共振出新氣象,營造社區新活力,用愛與關懷創造分享式的社會良善能量!
結論:一鄉一特色,不僅只從產業經濟面向,更要植入社會與環境面向,這才是永續經營的正途,才能創造魚幫水,水幫魚,魚魚共好的良善循環與漣漪擴散效應!
結論:一鄉一特色,不僅只從產業經濟面向,更要植入社會與環境面向,這才是永續經營的正途,才能創造魚幫水,水幫魚,魚魚共好的良善循環與漣漪擴散效應!
備註:明永曆18年(1664年)台灣軍備圖上標示為"大根鹿",台語音似"大群鹿",據此個人推測當時應該是梅花鹿成群遍野的景象,這也許是地名由來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