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放伴扛茨新結庄
相放伴扛茨新結庄
台灣每到梅雨季或颱風季節就要小心防範豪大雨襲擊可能造成淹水的侵害。但是,早期先民們是如何躲避水患以防止對身家財產造成威脅呢 ?
台灣每到梅雨季或颱風季節就要小心防範豪大雨襲擊可能造成淹水的侵害。但是,早期先民們是如何躲避水患以防止對身家財產造成威脅呢 ?
以下就來講一下台江地區的故事~
以下就來講一下台江地區的故事~
台南市安南區(台江地區)古有「扛茨走溪流」的諺語,指的是集結部落村民的人力,大家相約一起扛起竹籠家屋(竹籠茨),由有水患危害的甲地搬移到相對安全的乙地,藉此躲避大水侵害之事蹟。
台南市安南區(台江地區)古有「扛茨走溪流」的諺語,指的是集結部落村民的人力,大家相約一起扛起竹籠家屋(竹籠茨),由有水患危害的甲地搬移到相對安全的乙地,藉此躲避大水侵害之事蹟。
安南區是19世紀古台江內海的陸浮地,海拔地勢相對較低,加上曾文溪河道很不穩定,常有改道情況(註1),每遇豪大雨來襲,鄰近溪岸的聚落就會有遭受水患的危險。在河道捉摸不定的自然環境下,部落居民因地制宜的取竹組裝具輕巧性且便於搬遷的竹籠茨,成為因應水患時可迅速遷移家宅的便宜機制。
安南區是19世紀古台江內海的陸浮地,海拔地勢相對較低,加上曾文溪河道很不穩定,常有改道情況(註1),每遇豪大雨來襲,鄰近溪岸的聚落就會有遭受水患的危險。在河道捉摸不定的自然環境下,部落居民因地制宜的取竹組裝具輕巧性且便於搬遷的竹籠茨,成為因應水患時可迅速遷移家宅的便宜機制。
另外,在臺江地方上還流傳一個水患傳說:清據時期,先民以蛇來形容溪流,戲稱曾文溪是青暝蛇(眼睛瞎了的蛇),台江地區的兩大溪流,曾文溪與鹽水溪為一公蛇一母蛇,兩蛇欲交會導致河道改道、洪災頻傳,這現象反映出先民們對於河道未定常造成氾濫成災的不安心理。
另外,在臺江地方上還流傳一個水患傳說:清據時期,先民以蛇來形容溪流,戲稱曾文溪是青暝蛇(眼睛瞎了的蛇),台江地區的兩大溪流,曾文溪與鹽水溪為一公蛇一母蛇,兩蛇欲交會導致河道改道、洪災頻傳,這現象反映出先民們對於河道未定常造成氾濫成災的不安心理。
在曾文溪未築堤(註2)之前,1928年8、9月間遭逢連日豪大雨,臨近曾文溪畔的溪南寮舊厝地的土堤被溪水沖毀,為躲避大水來襲迫使村人合力扛茨搬移至溪南寮聚落現地。另有一批村人為躲避不斷的水患,選擇扛茨搬遷到更遠的地方(距離2公里外今日的新吉庄)重新生活。
在曾文溪未築堤(註2)之前,1928年8、9月間遭逢連日豪大雨,臨近曾文溪畔的溪南寮舊厝地的土堤被溪水沖毀,為躲避大水來襲迫使村人合力扛茨搬移至溪南寮聚落現地。另有一批村人為躲避不斷的水患,選擇扛茨搬遷到更遠的地方(距離2公里外今日的新吉庄)重新生活。
以上就是當初「扛茨新結庄」集體遷徙行為的緣由~
以上就是當初「扛茨新結庄」集體遷徙行為的緣由~
經由田野調查將臺江地區的水患大致分為兩大類:淹水型水患、滅村型水患。
經由田野調查將臺江地區的水患大致分為兩大類:淹水型水患、滅村型水患。
淹水型水患,居民有淹水的心裡準備,但了解水會退去,一切生計都可原地再開始。典型村落有公親寮、十二佃,兩村落避水的方式,乃求助庄廟主神,公親寮依神旨種植神榕、於河道邊設置避邪物鎮水,例如:劍獅、七星劍,以及延續至今的祭拜溪墘、拜天公傳統文化;十二佃則種植神榕。
淹水型水患,居民有淹水的心裡準備,但了解水會退去,一切生計都可原地再開始。典型村落有公親寮、十二佃,兩村落避水的方式,乃求助庄廟主神,公親寮依神旨種植神榕、於河道邊設置避邪物鎮水,例如:劍獅、七星劍,以及延續至今的祭拜溪墘、拜天公傳統文化;十二佃則種植神榕。
滅村型村落之一為1928年走避溪流而遷村的溪南寮,部份村民更擇地重生,即上文所提的新吉庄。另有一典型村落為1911年遭洪水毀庄的蚵殼港,該庄已沉至曾水溪底不復存在,倖存庄民重起聚落於溪埔寮與公塭仔兩庄,並於號稱台灣第一香的西港香科進香時,共組蜈蚣陣頭,傳承舊庄傳統信仰。
滅村型村落之一為1928年走避溪流而遷村的溪南寮,部份村民更擇地重生,即上文所提的新吉庄。另有一典型村落為1911年遭洪水毀庄的蚵殼港,該庄已沉至曾水溪底不復存在,倖存庄民重起聚落於溪埔寮與公塭仔兩庄,並於號稱台灣第一香的西港香科進香時,共組蜈蚣陣頭,傳承舊庄傳統信仰。
臺江陸浮也非一次就成陸地,是歷經滄海桑田,遇海水漲潮時淹沒於水中,退潮時才又出現,幾經潮起潮落才漸浮為陸地。從文獻記載可知該地區土地含鹽份高,不利農作,人民如何生計?開墾魚塭即是其中一種土地利用方式,此地近海,所以從事漁撈也是補貼家計的重要金援。有句台江古諺:﹃無田無園 ,盡看鹿耳門﹄,台江水域就是大家的公共財。 另外,先民們也會依土壤性質開墾土地,從陸稻、黃麻、蕃藷、甘蔗或運用曾文溪氾濫沖刷帶來的沃土種瓜。1930年代隨著曾文溪築堤及嘉南大圳工程的完工,看天田的旱地地帶逐漸變成為台灣的糧倉一部分。
臺江陸浮也非一次就成陸地,是歷經滄海桑田,遇海水漲潮時淹沒於水中,退潮時才又出現,幾經潮起潮落才漸浮為陸地。從文獻記載可知該地區土地含鹽份高,不利農作,人民如何生計?開墾魚塭即是其中一種土地利用方式,此地近海,所以從事漁撈也是補貼家計的重要金援。有句台江古諺:﹃無田無園 ,盡看鹿耳門﹄,台江水域就是大家的公共財。 另外,先民們也會依土壤性質開墾土地,從陸稻、黃麻、蕃藷、甘蔗或運用曾文溪氾濫沖刷帶來的沃土種瓜。1930年代隨著曾文溪築堤及嘉南大圳工程的完工,看天田的旱地地帶逐漸變成為台灣的糧倉一部分。
「相放伴」是一種早期台灣農漁村常見的交換勞動力的生活方式,主人家無須支付參與勞力協作的人員任何費用,每當部落族人需要協助時,村民們就會主動的義務參與共同完成事工,這是一種源自草根的生命力,你幫我我幫你,目的是建構一個你好我好大家共好的良善循環互利共榮的社區。
「相放伴」是一種早期台灣農漁村常見的交換勞動力的生活方式,主人家無須支付參與勞力協作的人員任何費用,每當部落族人需要協助時,村民們就會主動的義務參與共同完成事工,這是一種源自草根的生命力,你幫我我幫你,目的是建構一個你好我好大家共好的良善循環互利共榮的社區。
希望台灣共好藉由此文與大家共勉之~
希望台灣共好藉由此文與大家共勉之~
註1:自19世紀起,曾文溪河道改道紀錄(1)第一次1823年(2)第二次1871年(3)第三次1904年(4)第四次1910年,從1823年建庄將於2023年滿200年。
註1:自19世紀起,曾文溪河道改道紀錄(1)第一次1823年(2)第二次1871年(3)第三次1904年(4)第四次1910年,從1823年建庄將於2023年滿200年。
註2:曾文溪堤防於1931年進行築堤工程,1939年竣工後才使河道得以固定。
註2:曾文溪堤防於1931年進行築堤工程,1939年竣工後才使河道得以固定。